古代對平民的稱呼有很多,比如有百姓、黎民、黔首、布衣、庶人等等等。至於如何區分這些稱呼?筆者以為,怎樣區分這些稱呼並不重要,因為無論稱呼怎樣,最終都是老百姓的代稱。
這裡重點對百姓和黎民的來歷進行說明。
古代“黎民”和“百姓”就是指平民嗎?
影視劇裡常常用“黎民百姓”來代指平民,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其實,最初的黎民和百姓並不是指的平民,而是另有所指。
黎民
先來說“黎民”一詞的由來,相傳在炎黃二帝還是並存之時,還有東夷、西域、南蠻和北狄等部落同時存在。據說在南蠻中,一個以猛獸為圖騰的部落最為強大。這個聯盟是由九個部落組成,因此稱為九黎族,首領是蚩尤。
後來,蚩尤看上土地肥沃的黃河流域,就率人前來奪搶。
當時住在此地的是炎帝部落,為了保衛家園,炎帝和蚩尤部落展開戰大戰。最後炎帝敗逃到西方黃帝的部落組成了炎黃聯盟。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再次開始了激戰,黃帝打敗了九黎部落,並殺死了蚩尤。
戰敗後的九黎族人成了級下囚,被炎帝部落的人稱為“黎民”,當然,此稱呼帶有蔑視性。
百姓
在當時的炎黃部落有一條規定,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姓氏權。一般姓指的是女人,氏為男人,比如我們所知道的軒轅氏、神農氏。炎帝二帝時期,中原地區形成了以他倆為首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大約有100多個氏族,各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姓氏。
所以,這個集團便就被稱為百姓。由此可以知道,百姓當初指的是各氏族首領的合稱,其身份高貴,並沒有平民的意思。
黎民百姓是怎樣成為平民代稱?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才有姓,布衣平民是沒有姓的。
現著社會的動盪,朝代的更換,黎民當中有的發了家,百姓當中則有的落了魄。因而這種區分制度才變的並不十分明顯了。到戰國時期,過去的舊貴族徹底沒落,“黎民百姓”才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