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世界杯新浪 >

佛教提倡不杀生,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载,无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于世,故称众生。俱舍论光记卷一解为受众多之生死,故称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同性经卷上谓,众生系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又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众生。一般以为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为众生。若广义言之,佛及菩萨亦含摄于众生之中。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二下):‘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杂阿含经卷四十五、法华文句卷四、大乘义章卷六、往生论注卷上]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大毗婆沙论》云:此五戒名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又名学路。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

杀生放生的概念,主要来自佛教。佛教的目的很直接,从不曾转移和切换,佛教就是来度人的!

佛教不是狭隘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也不是地球环保主义者,更无意建造空泛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这个社会。佛教是很务实的,佛教专注处理人的问题!所有动物始终也会轮回到人道上,再按照佛教的方法,来得度。

佛教的任何教义教诲,都是针对听众本人的,不是要听众本人去看外人的。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业力,来到这个世间走一遭。此世有两种选择:了结一些恶业,增加一些恶业。此生结束后,基于新的业力,继续轮回。每个人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命运,与任何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佛陀说,对每个人来说,此生的空间与时间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虚幻的,在虚幻中,有一样东西不是虚幻的,就是个人的业力。业力由人的善念恶念来决定,业力因循因果律,将决定与主宰人的命运祸福。即便是在虚幻的轮回中,轮回之苦,却无法避免。

谈到不杀生,此概念是佛陀针对人的自我修行来讲的,不针对被救助的生命。由于因果律,动物的生命是被救助还是被杀害,与因果有关,但是,不是确定性的宿命。人选择不杀生,就不会造新杀业;人选择护生,将得到内心平和,身体健康长寿的果报。护生的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例如自己不吃肉,就可以间接避免或延迟一些生命被屠杀,这就是护生;例如随喜放生,随喜护生,仍然会得到护生的果报。这才是佛教宣传不杀生的本意:不杀生与护生,是自我修行的一项重要工具。

所谓杀生,不仅仅是强取别人肉体生命,所有的“己所不欲,强施与人”都是杀生。人的累世杀业,很复杂很深远地影响着人于今世的起心动念,命运福祸。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忽遇天灾人祸,或重病,临时采取不杀生甚至护生放生,最终得到庇佑,就会是因善念而产生的果报起了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添加微信:yk151620,获取更多佛学知识,带你走进佛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