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世界杯新浪 >

古建筑屋面的举折/举架

“举屋之法”即整体控制屋面举高,将前后橑檐枋距按照建筑类型等分为三分或四分,取其一分为举高。另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有相应举的加高之法。

“折屋之法”是在整体举高的基础上细化“槫”的定位之法,所依基准值即为举高,先定首折数值为举高的十分之一,即“每尺折一寸”,首折之下则是“递减半为法”,同时亦考虑到变通之法及不同建筑类型折屋之区别。

2: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举架”法

其实“举架”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将屋顶坡的斜度越往上越增加。也可以叫系数法,就是每一架椽举高都用一个系数来表示。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则称为“顶步”。

平水:脊瓜柱上端除举架外另加的高度。平水的高度虽有一定的尺寸,但要点还是要设计人员临时酌定。其通用的规则,即按各桁下垫板的高度;如果是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没有斗拱的小式大木,平水为柱直径减一寸。

举架:所谓举架,指木构架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称为“五举拿头”,飞椽则为三五举。大式建筑最上一举往往在九举之上,还加平水,但一般不超过十举。

根据清式屋面“举架”的规则,具体做法应该是,首先确定房屋的等级和规模,然后再确定大木的檩数,从而确定出每步架的距离,最后根据举架系数确定出每步架的举高,将房脊推到适当或需要的高度。屋面举架的变化,决定屋面曲线的优劣,所以应用举架时应十分的注意屋面曲线的效果,使其自然缓和,达到视觉上舒服的感觉。计量举高也有较为固定的方法,在桁檩直径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是按相邻两檩的底面(称为平水)之间的垂直距离来计算的。

清工部《工程做法》(简称《工程做法》)中提及五举、六举、六五举、七举乃至九举等,即举架之高等于步架之长的十分之五,十分之六……十分之九。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最下一举多是五举,飞椽则三五举,最上一举往往在九举之上,还加平水,将房脊推到适当或需要的高度。

3:举折与屋面曲线

从屋顶的剖面看,屋面是由不同坡度的多条折线构成,这些折线从屋檐开始逐段升高,即越高处的坡度越陡,这种折线的做法称为“举折”“举架”。椽条上铺瓦、泥、枋板等后受压弯曲变形,加之用泥填充转折处,后使由多条折线构成的屋面显得像一个曲面,因此中国古代的大屋顶常被认为是由曲面构成的。

a)三段折线的举折屋面 b)填平转折处之后的近似于曲面的屋面

图:中国古代的大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