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思想天空繁星璀璨,庄子以其独特的 “无用” 智慧,为后世留下无尽思索。
话说,有个叫石的木匠前往齐国,行至曲辕,见一棵被奉为社神的栎树。那树何其壮观!树冠能遮蔽数千头牛,树干粗达数百尺,树梢高临山巅,八十尺以上才分枝,可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观赏人群如赶集般络绎不绝,可木匠却瞧都不瞧,径直前行。徒弟不解,追上询问,木匠直言:“这树没用!做船会沉,做棺会朽,做器皿易坏,做门窗流脂不合缝,做屋柱生蛀虫,没法取材,所以才长寿。”
夜里,木匠梦到栎树 “抗议”:“你拿有用之木和我比?山楂、梨橘这类果树,果实熟了就被敲打,枝干遭摧残,因有用而苦了一生,不能终享天年。我寻 ‘无用’ 之法已久,才保全自身,无用正是我最大的用处。若我有用,怎会长这么大?你我皆为物,你怎不懂我这无用之木?”
木匠醒后,将梦说与徒弟。徒弟又问:“它求无用,为啥做社树让人瞻仰?” 木匠答:“它依托社神,才免于辱骂伤害,不然早遭砍伐。它自保方法独特,你用常理衡量,差得远呢!”
这则故事,是庄子 “无用” 哲学的生动注脚。在战国那个纷争不断、人才被过度 “利用” 的时代,有用之才常因被看重而陷入困境,正如果树因果实遭难。庄子倡导的 “无用”,并非真的没用,而是一种超脱狭隘价值观的生存智慧。
展开全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用之物易遭损害,无用之物反倒能得保天年。放在历史语境中,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回应。世人皆追逐 “有用”,以功名利禄为目标,可在庄子看来,不局限于世俗的 “用”,换个视角,“无用” 自有其存在价值,也有独特的 “用” 法 。
于今时今日,庄子的 “无用” 智慧仍具启示。在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里,人们常被 “有用” 绑架,焦虑于价值变现。可有些看似 “无用” 的事,如阅读、艺术、思考人生,却能滋养心灵,拓宽生命维度。“无用” 与 “有用”,本就没有绝对界限,关键是能否秉持开阔视野,去发现、理解不同的存在意义。
庄子的这则栎树故事,如一颗思想的种子,在历史中扎根,不断生长,提醒我们:别被单一的 “有用” 标准束缚,学会在 “无用” 中看见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可能,这或许就是穿越千年,庄子留给我们的珍贵智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