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竹”部的六个汉字,分别是:“簺、簙、篳、【上竹下愛】、【上竹下嚴】、篽”。在现代汉语,这六个字中除了“篳”简化为“筚”,是现代汉语通用字外,其他字均已不常用。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篳。
1、簺。读sà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簺,行棋相塞谓之簺。从竹,从塞,塞亦声。”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簺戏。簺戏是古代的一种博戏,也称为“格五戏”。
造字法,竹制棋类,行棋之法是互相填塞对方的行棋空间,所以用“塞”会意。“塞”同时又是声部。
簺戏是中国春秋战国至汉代流行的传统博戏,属六博变体棋类游戏。使用四方体骰子行棋,采名包括塞、白、乘、五,掷得“五”时棋子不得移动,故称“格五”。簺戏今已失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塞法》曰:簺,自乘(运行)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南齐书·沈文季传》:“(文季)尤善簺及弹棋。簺用五子。”
本义之外,簺还指用竹木编成的拦水捕鱼工具。《集韵·代韵》:“簺,编竹木断水取鱼也。”《新唐书·高宗本纪》:“闰五月丁卯,禁作簺捕鱼,营圈取兽者。”
簺的小篆写法如图:
簺的小篆写法
2、簙。读bó。《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从竹,博声。古者乌冑作簙。”形声字。本义是簙戏。实际也是最早的象棋。
簙戏模型
簙戏是古代的一种棋戏,依《说文》所记,为古时候一个叫乌冑的人制作了簙戏。《广韵·铎韵》:“簙,《世本》曰:'乌曹作簙。’书本多单作博。”也就是说,不论是乌冑还是乌曹发明了簙戏,其实它就是后世所说的博戏。
《楚辞·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簿些。”王逸注:“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簙也。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簿,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棋,丽而且好也。”洪兴祖《楚辞补注》:“《古博经》云:'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为十二道,兩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二筹。’”
簙的小篆写法如图:
簙的小篆写法
3、篳(筚)。读b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筚,藩落也。从竹。畢声。《春秋传》:'篳门圭窬”。形声字。本义是篱笆。
竹扎篱笆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藩落,犹俗云篱落也。”王筠《说文句读》:“屏蔽之以为院落也。”《广雅·释宫》:“篳,杝也。”杝,古通篱。
本义之外,筚还指以木条或竹编成的简陋屏蔽物。《说文》这里的《春秋传》,指《左传·襄公十年》,今本作“篳门闺窦”。《礼记·儒行》:“篳门圭窬,蓬户甕牖”。郑玄注:“篳门,荆竹织门也。”《广韵·质韵》:“篳,织荆门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筚路,柴车。”乘柴车、穿破衣开辟山林。孔颖达疏:“以荆竹织门为之筚门,则篳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这也是成语“筚路蓝缕”的出处,成语后多用以形容创业艰难。成语中“筚路”即此条字义,指荆竹编制的简陋柴车,“蓝缕”即褴褛衣衫。
篳的小篆写法如图:
篳的小篆写法
4、【上竹下愛】。读à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上竹下愛】,蔽不见也。从竹,愛声。”形声字。本义是隐蔽;遮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尔雅》:'薆、隐也。’《方言》:'揜、翳、薆也。其字皆當从竹。竹善蔽’”。
《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郭注《方言》作“薆”而,假借字。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我搔头徘徊心紧张。“薆”字应从竹,即本字。
爱而不见
【上竹下愛】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竹下愛】的小篆写法
5、【上竹下嚴】。读yá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上竹下嚴】,隿射所蔽者也。从竹,嚴声。”形声字。本义是缴射飞鸟时的隐蔽物体。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即射雉之翳也。亦谓之廪。” 《广雅·释器》:“【上竹下嚴】,翳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引《礼记·月令》“置罘罗网畢翳”郑玄注云:“翳,射者所以自隐也。”
射鸟时(不论古人今人),人们会先让自己躲到隐蔽物后面。这个隐蔽物,即【上竹下嚴】。
本义之外,【上竹下嚴】还通“篽”。即禁苑,见下一字。《玉篇·竹部》:“【上竹下嚴】,籞也。”
【上竹下嚴】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竹下嚴】的小篆写法
6、篽。读yù。《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篽,禁苑也。从竹,御声。《春秋传》曰:'泽之目篽。’”形声字。本义是禁苑。后作“籞”。
《正字通·竹部》:“篽,《汉书音义》:'折竹以绳挂连之,使人不得往来。’篽之言御也,以竹为之,故从竹。俗作籞。”按:《汉书·宣帝纪》作“籞”。
本义之外,篽还指囿养。汉傅毅《洛都赋》:“搜幽林以集禽,激通川以篽兽。”
篽的小篆写法如图:
篽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983,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