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石生 读库 收录于话题#苦口谈医4个
啥是鲎
熟读武侠小说的同学若是不小心杀死一只鲎,可能会认为这东西有剧毒,因为鲎的血是蓝色的。
鲎读“厚”,是生活在海洋里的节肢动物,长得跟屎壳郎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大得多,小号的大约有三十厘米,大号的差不多有八十厘米,另外还带一根细长黢黑的尾巴,状如侠客佐罗用的那种刺剑,所以被叫作剑尾目。
鲎,又名马蹄蟹、蟹兜、夫妻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鲎血虽然是蓝色,但并不表示它们有毒,那只不过是铜离子的颜色。血液的重要功能是输送氧气,送氧对象是细胞。对于这么细小的客户,氧气罐不是理想的运输工具,血液用到的是分子技术,就是用分子来携带氧气。最适合做这种工作的是化学反应活跃的元素,比如金属。
至于用哪种金属,因为进化是个撞大运的操作,当初遇到什么就用什么。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用的是铁,血红蛋白就是用铁离子来钩住氧分子。而许多节肢动物,包括鲎,是用铜离子来干这种事。铜离子吸收的光谱频率跟铁离子不一样,在人眼看来就呈现蓝色。
根据化石考证,鲎有大约四亿五千万年历史,曾经看着恐龙出现(恐龙大约在两亿五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出现),又看着恐龙灭绝。倘若鲎群里有游吟歌手,应该能跟我们讲述许多有趣的故事。
鲎培育后代的方式略带集体主义色彩。繁殖季节它们来到潮汐起落的浅海区,雌鲎负责往沙滩里产卵,同时有一位个子比较小巧的雄鲎趴在雌鲎背上,给刚产出来的卵授精。如果这时候被人捉住,提起来肯定是一对,这应该就是“夫妻鱼”这个名字的由来。
但是授精的未必就只有这个“夫”,其他没找到对象的雄鲎会在这对夫妻身边逡巡,抽冷子也往那堆卵上撒一把精子。所以,新生代鲎的父亲不那么容易确认,除非做DNA检测。
在自然繁殖过程中,雄鲎会积极掺和。在饲养环境下它们却很挑剔,往往拒绝授精,必须回到它们熟悉的海滩才肯开展繁殖活动。海滩上有什么东西让它们这么坚守,目前还没找到原因。所以在饲养环境下,必须用人工促排卵和人工授精来替它们完成生儿育女的操作。养殖场图方便,有时候会直接到海滩上去收集受精卵,带回来养殖。
冻结的血液
邦戈(Fred Bang)是位生物学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毕业。他的研究重点是海洋生物,其中一个课题是鲎的循环系统。
有一天,他正研究的一只鲎意外死亡,检查发现死亡原因是细菌感染。让邦戈诧异的是这只鲎体腔里发生的事:它全身的血液都凝结成了果冻状。
鲎被细菌感染不是什么很罕见的事,但以前的感染案例没看到有这种血液凝结现象。邦戈抓住线头展开研究,发现这跟感染细菌的种类有关。细菌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根据染色效果分成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能让鲎的血液凝结的,必定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细菌。
更让邦戈惊奇的是,并不一定要活的细菌感染才有这种凝血反应。他把一批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煮沸加热十分钟,确保细菌都被杀死,再把这样的细菌尸体放进鲎的身体里,照样可以导致鲎的全身血液凝结。看来这跟一般的细菌感染不一样。鲎的血液凝结,不是活病菌繁殖产生的生物反应,而是细菌身体上的某种物质导致的化学反应。
成分很快就查明了,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
可是,脂多糖为什么会让鲎血凝结?
这其实是鲎的免疫反应,而它们有这么奇怪的免疫反应,是因为循环系统结构跟人类大不一样。
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有动脉,有静脉,有毛细血管网,整个构成一套循环网络。如果某个地方出现细菌感染,细菌想扩散到身体其他地方,并不是这么容易。它们必须沿着狭小的毛细血管往前移动,而沿途会有各种免疫细胞和抗体围追堵截,所以大多数时候,哺乳动物的感染能被限制在局部,然后在几天时间里自己痊愈。
鲎也有心脏,也有几对类似动脉和静脉的血管跟心脏连接,但没有毛细血管。血液沿着那些类动脉给泵出来,就进入开放的体腔空间,以后的循环基本就靠湍流效果了。
因为这样的开放性,倘若鲎的外壳出现裂缝,让病菌入侵,就很容易迅速播散到全身。
为解决这个问题,鲎进化出了它们自己的一套防御战术:既然不能在毛细血管里堵截细菌,那何不用胶水固定法?
人体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淋巴细胞等等,鲎只有一种免疫细胞,叫作阿米巴样细胞。这种细胞内部有很多小颗粒,显微镜下看起来有点像芝麻饼,只不过那些芝麻粒不是在面上,而是包裹在肚子里。如果这种阿米巴样细胞发现身边有细菌,就开始施展它们的绝技:变形。
这种变形很夸张,细胞膜表面忽然出现大量尖刺,向四面八方伸出去,就像章鱼的触手,每个触手里都载满那些小颗粒。待到这些触手伸展得足够远,这颗阿米巴样细胞就炸裂,细胞主体和触手里的颗粒全部释放出来。这些颗粒跟细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相遇,会让血液发生凝结反应。凝结成半固体的血液不能随湍流循环,于是把细菌感染给冻结在了局部。
因为这些颗粒是细胞溶解炸裂之后释放出来的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它叫作溶菌体。
阿米巴样细胞和它们内部的溶菌体。图片来源:www.ucsf.edu
激发这种凝结反应的是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没有脂多糖,不会有这种效果,但海洋里的细菌绝大部分是革兰氏阴性菌,所以鲎当年进化出凝结反应的时候,用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做启动信号,还是能解决大部分细菌感染问题的。
鲎血的妙用
这个生物学现象很有趣,但邦戈没停留在“有趣”上,而是想到,这个反应或许对医学有帮助。因为,在医学领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有个同义词:内毒素。
脂多糖跟蛋白质一样,有独特的三维结构。人体免疫系统看到这种三维结构,就能知道它不是主人体内的东西,而是外来异物。但凡外来异物,免疫系统都要清除。清除的操作叫作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一场战争,最低烈度的炎症反应也足以让人不舒服,比如发烧、疲倦、肌肉疼痛。有些脂多糖促发的免疫反应非常强烈,会导致许多人体细胞溶解死亡,甚至是毁灭性的细胞因子风暴,于是引起休克、死亡。
也就是说,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天然成分脂多糖,因为三维结构特别,意外成为免疫系统的攻击对象,攻击的时候产生一系列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同中毒,从效果上被等同于毒性反应,所以脂多糖也被定义为毒素。有些细菌,比如白喉杆菌,会主动分泌出毒素,但革兰氏阴性菌并不是主动分泌毒素,脂多糖藏在它们细胞壁内部,所以科学家就给脂多糖起了个别名叫“内”毒素。
人体对内毒素很敏感,零点零六毫克的内毒素就足以让一个成年人休克。所以医疗用品,尤其是直接接触人类血液或是脑脊液的东西,比如手术器械、静脉注射药品,以及这些药品制作过程中会接触到的器皿,都必须绝对清洁,不仅需要无菌,也必须保证没有任何内毒素,连痕量的内毒素都不能存在。
要鉴定这些医疗用品是不是无菌,相对比较容易,用光学显微镜看看就可以判断,也有许多化学试剂,可以检测各种细菌的抗原抗体反应。但检测内毒素就困难得多,内毒素是分子,别说光学显微镜,就算是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
在过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用动物实验。把抽样送检的产品用无菌溶液冲洗,把冲洗液注射给兔子,看看它们会不发烧。这种做法可行,但效率不高。兔子注射之后,需要有专人每半个小时去给兔子量一次体温。兔子出现反应需要时间,快则半天,慢则两天。对于工业化生产,这速度能让厂长头发都急白了。而所有生产医疗用品的企业都必须维持一个饲养场,养殖几千只兔子,这代价也不小。
所有这些劳动,就是为了一件事:看看这些医疗用品上有没有沾着内毒素。
看到鲎血对内毒素有这样的反应,邦戈就有了想法:能不能把鲎血用来检测内毒素?
说干就干。他跟同事从鲎的血液里提取出溶菌体,用它做试剂。他们最早设计的检验方法,是用无菌溶液冲洗送检的医疗用品,把这种冲洗液滴进一根试管里,加入一点溶菌体干粉,放在三十七点五摄氏度温箱里,等待四十五分钟,然后拿出来,把试管底朝天倒过来看看,如果冲洗液形成果冻样物,沾在试管底部,说明出现了凝结反应,这意味着送检样品含有内毒素。如果冲洗液能顺着试管壁自然流淌,就不含内毒素。
鲎血检测法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看到结果,而且非常敏感,冲洗液里只要有十亿分之一容量的内毒素就足以激发凝结反应。所以在早期探索过程中,邦戈他们担心的不是有内毒素逃过检测,而是首先需要把实验用到的设备彻底清洁,否则任何早期残留的痕量内毒素都会造成假阳性。
这种检测方法,看到结果的速度比兔子接种法快得多,判断也更可靠。1977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把这个测试方法用于医疗系统。很快,全球各地的医疗用品厂家,只要产品有可能接触人体血液或是体液的,都纷纷采用这种鲎试剂测定法。这让鲎血采集成为一个大产业,药厂从海边捕捉鲎,从它们的心包采集蓝色的血液,制作试剂。
美国是鲎血采集产业最集中的地方。图片来源:preview.redd.it
基因工程试剂
这种采血从理论上说是可再生的。每只鲎每次提取大约20%至30%的血液,第二天放归海洋。但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应激反应或意外事故导致一些死亡,各家研究报告的数字差异很大。学术界的报道,意外死亡率是3%至15%,而动物保护组织的报道是10%至30%。
在自然环境下,一只雌鲎一次产卵数千枚,一个繁殖季节产卵大约十万枚,虽然其中许多会被海鸟吃掉,但每年的增殖数量不算少。医药产业每年为采集血液捕捉大约五十万只鲎,其中大部分都可以生还海域。而且,鲎不仅能提供做医学检查需要的试剂,人类也因为其他各种原因对鲎感兴趣,比如许多钓鱼爱好者用鲎做鱼饵。仅在美国,每年就有一百万只鲎被捕来用作鱼饵。考虑到这一点,医药产业对鲎生态的冲击算不上是最大的。
但不管怎样,这个生产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鲎意外死亡。而1980年代,人们发现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胰岛素可以完全取代生物提取方法,就有人想到,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技术来生产鲎血测试制剂?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彻底弄清楚鲎血凝结的原理。那时候对于人类凝血机制已经相当了解,知道那是一连串逐级放大的链式反应,而要启动整套反应,只需要某种单纯的化学物质,比如组织因子。1986年,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这个原理去探索,发现鲎的凝血机制也很类似,是由一种叫作凝血因子C的物质启动。鲎血液阿米巴样细胞里的溶菌体颗粒,关键成分就是凝血因子C。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丁玲(Jeak Ling Ding,音译)从这里出发,梳理鲎血阿米巴样细胞里的DNA,锁定了具体负责“打印”凝血因子C的那段遗传代码。起初她参照基因工程胰岛素的方法,把这段基因移植给酵母菌。这种基因编辑的酵母菌确实能“打印”鲎凝血因子C,但打印出来之后不会释放,全都憋在肚子里,这就让提纯很困难。
探索了好几年,最后丁玲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看到美国一项研究进展,受到启发,改用病毒做载体,把这段基因嫁接给一种昆虫的肠道细胞。昆虫跟鲎都属于节肢动物,这么嫁接的基因运转良好,转基因昆虫能不停生产鲎凝血因子C。就这样,前后经过十五年探索,丁玲小组在2003年研发出基因工程生产凝血因子C的方法。
他们还对具体测试方法做了改进,不需要经历全套凝血链式反应,而是利用凝血因子跟另一种蛋白产生的反应,把这种蛋白做荧光染色。如果检测阳性,发生反应的荧光蛋白会变色,这样的变色可以用仪器精确测定强度,于是不仅能判断“有没有”内毒素,还能具体判断“有多少”。
可惜的是,药商的反应并不积极。丁玲积极奔走,却只能说服一家药厂生产这种基因工程凝血因子C。这让下线厂家有顾虑,担心货源不稳定。直到2013年,欧洲药物监管机构才认可这种产品跟鲎血天然产品等效,2016年《欧洲药典》正式收入凝血因子C。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态度依然犹豫,虽然在一份公开发布的药物指南里承认基因工程产品效果可靠,但并没有把这种产品正式列入美国药典。在美国,这份药典就是法律,没写进药典的产品,没人敢做商业水平的应用。
让事情出现转机的,是最早生产基因工程胰岛素的礼来公司。二十一世纪初,礼来准备协助中国建立基因工程胰岛素生产线,因此派人到中国实地考察。考察本来是针对糖尿病,但他们意外注意到,鲎在亚洲不仅被作为鱼饵,老百姓也把它们的肉和卵作为食物。另外,一些正规或不正规的厂家仿制鲎血检测试剂,为了这个目的无节制捕捞鲎,他们把鲎血抽干之后不会放生,而是接着当作食物、原材料等等转手出售。所以亚洲区域的鲎种群数量在逐年减少。
这让礼来公司想到,动物保护组织关于鲎生态的呼吁,或许不是杞人忧天。目前,礼来公司正投入资源,将基因工程生产的凝血因子C和天然鲎血产品做对照研究,准备向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提交数据,争取让这个产品正式进入美国药典。
如果成功,这些给我们带来过重要启发的鲎,回归海滩产卵时就可以安享天伦之乐,无须担心有人把它们带回实验室扎针采血了。
原标题:《苦口谈医:蓝色的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