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規範漢字表》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組織研制的漢字使用規範,自2001年開始研制,原定名《規範漢字表》[1]。該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并根據中國大陸用字現狀加以修補和完善[2][3]。歷八年研制,於2009年8月12日放出征求意见稿[4],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成為社会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起停止使用[5]。
目录
1 概述
2 研制背景
3 征求意见稿
4 正式發布版本
4.1 简繁、正异关系
5 爭議
6 Unicode 基本多文种平面外汉字
7 相關書籍
8 相关规范
9 另見
10 註釋
11 參考文献
12 外部链接
概述
编辑
字表共收字8105個,其中一級字表(常用字集)3500個,二級字表3000個,三級字表1605個。一、二級字表主要滿足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信息處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由姓氏人名、地名、科技術語和中小學教材常見文言文用字構成的三級字表則主要滿足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爲尊重大眾用字習慣,《規範漢字表》恢復了45個主要用於人名和地名異體字,例如《璦琿條約》的“珲”字等(吉林省珲春县一直使用這個字作爲縣名)。
研制背景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提到了国家“推行规范汉字”,但长期以来,“规范汉字”缺乏明確的標準,中国大陆的汉字规范散见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制定的各种字表、文件中,主要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等,這些文件已時間久遠,有不合時宜甚至相互矛盾之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4月启动了《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工作。[6]
征求意见稿
编辑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收字8300個,與以前的規範相比主要变化有:
依据《简化字总表》第二表的類推原则,新类推简化265字,提出「有限類推」的概念,且儘量只在構字的第一層類推,對極個別因類推產生的怪異字採取變通處理。
重新收錄6個被《簡化字總表》淘汰的漢字(即以前認爲的繁體字)[7]:剋、锺(鍾)、𬞟(蘋)、𫫇(噁)、濛、硃,以及51個以前認爲的異體字[8]。其主要用於科學領域和姓名。
《简化字总表》中的31个简化字未收入(此外只在注釋出現的“馀”“摺”“㝉”和“𨓈[註 1]”均未收入)。
調整簡繁對應:「饥(飢)」變「饥(飢饑)」
改變簡繁關係:「苎(苧)」由字形分別改簡繁關係(「苎」和「苧」兩字皆作正字,各有不同意義)
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笔形变异规则,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字形微调[9],如將“琴”第四筆的橫變爲提。
正式發布版本
编辑
正式版本與2009年徵求意見稿主要有以下不同:
總字數削減了233字,新增了38字,由8300個減為8105個。
新类推简化字由265個減為226個
恢復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異體字由51個減為45個,对于争议颇大的6个繁体字,最终名义上并未恢复[10](實際上恢復了4個:“剋”、锺(鍾)、𬞟(蘋)、𫫇(噁),但都只限於部分用法;“濛”“硃”未予恢复)。字表編者對恢復繁體字的看法是:「如果恢复繁体字,在我国文化普及领域与基础教育领域,会增加学习、辨析、记忆的负担,造成文化教育领域的波动,不利于社会用字的稳定;而且字用合并并非全都不合理。」[11]
《简化字总表》中未收入的简化字由49个減為31个。
原按汉语拼音排列的簡單的《简繁汉字对照表》被按编号排列的《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取代,确定了规范字和繁体字、异体字的关系。(兩個版本收錄的繁體字均採用國標新字形。)
徵求意見稿《简繁汉字对照表》中的“本对照表繁体字字形未作规范”一条消失,正式版所收繁体字字形的规范性变得不明晰。
部分註釋文字有調整,例如3640號的「阪」原有註釋“阪:bǎn,仅用于地名,如‘大阪’。其他意义用‘坂’。”正式版中仍然有3640號「阪」字,但其註釋轉移到了《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第51個註釋,改為“可用于地名,如‘大阪’。”
原計劃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笔形变异规则,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字形微调,但正式發布的字表取消了這些調整,決定沿用既定的寫法。[12]
原徵求意見稿說明中曾有“根据国务院1986年‘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指示精神,本字表以外的字,不再类推简化”。此字句於正式版中消失,即字表本身沒有提及字表以外的漢字如何使用[13]。但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見下文§相關書籍)中提到,無限制的類推「实际上使汉字的总体系统繁化甚至混乱⋯⋯违背了辞书存储汉字的历史真实性原则,拉大了汉字应用的古今差异和两岸差异」,並說明「⋯⋯收录了少数已经被社会所习用,并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类推简化字。今后表外字不再类推。」[14]
简繁、正异关系
编辑
徵求意見稿中「伫(佇)」由異體關係改為簡繁關係,但正式版維持異體關係(1955年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為「佇[竚伫]」,1989年版為「伫[竚佇]」)
原「鹼[鹻]」「碱[堿]」兩個異體字組合併為「碱[堿鹻鹼]」,不再使用簡化字「硷」(原被視為「碱」的舊稱)
刪除《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有誤的異體字組「拈[撚]」、「挪[挼捼]」、「趟[䟖]」、「婀[婐]」、「呆[騃]」。由於括號中原被認為是「異體字」的別字在現代漢語通用層面沒有使用價值,因此也不再收入字表。
爭議
编辑
未收录一些事实上通用的“旧称”用字,例如“矽肺(=硅肺)”的“矽”未收,这一问题甚至波及到了所谓“旧称”以外的用法,例如“硫磺(=硫黄)”中的“磺”未收,但其在“磺胺”“磺酸”等化学中常用词语中必须写作“磺”,而不能写作“黄”,《通用规范汉字表》实际上是漏收了这种规范的用法。而且,上述两个“旧称”,事实上比规范名还通用,将其规定为“旧称”本身是有问题的。[註 2][15]
对于一些固定词组只收其中一个字的,另一个却未收入字表。如:“礓礤”不收“礤”,“薢茩”不收“茩”,“蔃莍”不收“莍”,“砢碜”不收“砢”,“澎汃”不收“汃”等。
对于一些历史名词也收录很少。如:慈济宫主神吴夲的“夲”不收,嚈哒人的“嚈”不收,僜人的“僜”不收,梐枑的“梐、枑”都不收,佉卢文的“佉”不收等等。
对一些争议很大、一简多繁的字,并未予以恢复,如:“濛”、“後”、“發”、“隻”、“鬥”、“麺(麵)”等等。
不收社会新兴用字,如“囧”等。教育部认为“囧”等网络用字没有固定意义、可以由其他字代替,故未予以收录[16]。
一些粗俗用语的用字未收录,例如“屌丝”的“屌”(阴茎的俗称)、“肏”(性交动作),这些用字在现代网络用语,甚至古代经典作品中都经常出现。有学者指出:“《字表》没有承担道德判官的责任义务,没有必要避讳什么,就像医院里不能避讳男科病、妇科病一样的道理。”[15]
对先前的汉字简化中,繁简体类推因故没有统一的情况,例如“毂(轂)”在“车(車)”类推简化之外,还少了一横,《通用规范汉字表》未能将一横加回去,错失了“纠正”的机会。[17]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是否应当类推简化《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提出了不同看法:
王宁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中主张表外字不类推简化,其本人发表论文解释认为,无限的表外字简化是任意行为,违背了科学性和历史性原则;无限类推会扩大两岸用字差距;字表已覆盖现代汉语语料的99.98%,而未覆盖的必然是生僻字,类推简化反而比原形更难识别,使用价值更低。[18]
有学者认为不类推会导致表内外的字形不一致,加大教学负担。将大型辞书中收录的表外类推字体称为“人造字”缺乏道理,因为无论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是“人造”的。表外字不类推,是变相恢复繁体字,例如《简化字总表》中就有31个字是《通用规范汉字表》未收的简化字[註 3],若按照表外不类推的规则,则这些字都要写成繁体。[19]
有学者指出,类推简化矛盾点在于,一方面,无限类推确实会导致新字数量大增,出现缺失理据的简化字,这些字成为了古今都不会使用的“废字”,也不利于电脑输入;但另一方面,有限类推的范围也难以界定,常用的教材和辞书中都会遇到表外字类推简化问题。而且主观上,使用者也难以记清哪些是表内字,哪些是表外字。[20]
有学者主张,表外一般不类推简化,但具体执行时可以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表外简化字应当允许类推。[21]
有学者对《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的“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的相关表述提出异议。“原有相关字表”具体为何,在文件中并无直接说明,但教育部发布会就《通用规范汉字表》答记者问中提到了一些以前的“汉字规范”,分别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22]苏培成教授反对《〈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主张的“有限类推”,尤其反对将《简化字总表》废除的说法,认为“《总表》具体规定了汉字的个体简化和偏旁类推简化的繁简关系,如果废止了《总表》,繁简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5]
实际上,词典出版也并未就此达成一致。例如,新规范出台后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仍然类推表外字,而《辞海》第6版、《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等则不类推。有学者批评,表外字简化与否的反复无常、自乱章法,导致过去曾被类推简化的汉字地位不明,公众对此无所适从。[15]
有学者统计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简化字和繁体字,发现它和其开头的“说明”中宣称的增收226个类推简化字[註 4],以及附件1中声称的“与2546个规范字相对应的2574个繁体字”不符,实际上只新收225个类推简化字和1个非类推简化字,附表1共收2571个繁体字(其中有3个繁体字重复)。多出来的1个“类推简化字”是“垴”,但该字右边偏旁并不是《简化字总表》第二表中“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註 5],字表本身和大陆的主流辞书也并未将相应的“堖”列为其繁体或异体字,似乎与将“垴”归为“简化字”的口径相悖。多出来的3个繁体字是“钟(鍾)”与“锺(鍾)”、“苹(蘋)”与“𬞟(蘋)”、“恶(噁)”与“𫫇(噁)”的重复计算。[23]
大众对字表的规范生疏,日常生活中常以未按新标准修订的字词典为依据,字表的“规范”停留在少数文字工作者中。[17]
Unicode 基本多文种平面外汉字
编辑
《通用规范汉字表》内收录了 196 个不在Unicode的基本多文种平面(BMP,Basic Multilingual Plane)内的汉字,即不在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区及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的汉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内 196 个基本多文种平面外汉字
编码
汉字
Unicode
漢語拼音
注音符號
4004
𬉼
U+2C27C
ǒu
ㄡˇ
4190
𠳐
U+20CD0
bāng
ㄅㄤ
5989
𥻗
U+25ED7
chá
ㄔㄚˊ
6506
𠙶
U+20676
ǒu
ㄡˇ
6520
𬣙
U+2C8D9
xū
ㄒㄩ
6529
𨙸
U+28678
qí
ㄑㄧˊ
6547
𬇕
U+2C1D5
wàn
ㄨㄢˋ
6551
𬣞
U+2C8DE
zhǔ
ㄓㄨˇ
6553
𬘓
U+2C613
xún
ㄒㄩㄣˊ
6560
𫭟
U+2BB5F
ōu, qū
ㄡ、ㄑㄩ
6564
𫭢
U+2BB62
lǔn
ㄌㄨㄣˇ
6576
𫇭
U+2B1ED
wěi
ㄨㄟˇ
6586
𫐄
U+2B404
yuè
ㄩㄝˋ
6594
𫵷
U+2BD77
lì
ㄌㄧˋ
6612
𣲘
U+23C98
wǔ
ㄨˇ
6613
𣲗
U+23C97
wéi
ㄨㄟˊ
6616
𬇙
U+2C1D9
bèi
ㄅㄟˋ
6623
𬣡
U+2C8E1
jiàn
ㄐㄧㄢˋ
6630
𫸩
U+2BE29
kōu
ㄎㄡ
6637
𨚕
U+28695
biàn
ㄅㄧㄢˋ
6640
𫘜
U+2B61C
wén
ㄨㄣˊ
6642
𬘘
U+2C618
dǎn
ㄉㄢˇ
6643
𫘝
U+2B61D
jué
ㄐㄩㄝˊ
6658
𦭜
U+26B5C
zhī
ㄓ
6670
𬨂
U+2CA02
qí
ㄑㄧˊ
6671
𬀩
U+2C029
wěi
ㄨㄟˇ
6672
𬀪
U+2C02A
xiàn
ㄒㄧㄢˋ
6688
𬬩
U+2CB29
yì
ㄧˋ
6730
𫍣
U+2B363
tóng
ㄊㄨㄥˊ
6731
𬣳
U+2C8F3
hěn
ㄏㄣˇ
6732
𬩽
U+2CA7D
xún
ㄒㄩㄣˊ
6737
𬮿
U+2CBBF
gài
ㄍㄞˋ
6739
𬯀
U+2CBC0
jī
ㄐㄧ
6744
𫰛
U+2BC1B
xíng
ㄒㄧㄥˊ
6747
𬳵
U+2CCF5
pī
ㄆㄧ
6749
𬳶
U+2CCF6
jiōng
ㄐㄩㄥ
6752
𫠊
U+2B80A
xuán
ㄒㄩㄢˊ
6761
𬍛
U+2C35B
lì
ㄌㄧˋ
6791
𬜬
U+2C72C
màn
ㄇㄢˋ
6794
𦰡
U+26C21
nà, nuó
ㄋㄚˋ、ㄋㄨㄛˊ
6820
𪾢
U+2AFA2
xiàn
ㄒㄧㄢˋ
6839
𪨰
U+2AA30
qū
ㄑㄩ
6844
𫓧
U+2B4E7
fū
ㄈㄨ
6846
𬬮
U+2CB2E
chǎng
ㄔㄤˇ
6847
𬬱
U+2CB31
jīn
ㄐㄧㄣ
6848
𬬭
U+2CB2D
lún
ㄌㄨㄣˊ
6867
𦙶
U+26676
gǔ
ㄍㄨˇ
6919
𬘡
U+2C621
yīn
ㄧㄣ
6920
𬳽
U+2CCFD
shēn
ㄕㄣ
6921
𬘩
U+2C629
tīng
ㄊㄧㄥ
6922
𫄧
U+2B127
yán
ㄧㄢˊ
6932
𪟝
U+2A7DD
jì
ㄐㄧˋ
6937
𬍤
U+2C364
xún
ㄒㄩㄣˊ
6941
𫭼
U+2BB7C
láo
ㄌㄠˊ
6951
𬜯
U+2C72F
liǎng
ㄌㄧㄤˇ
6959
𬂩
U+2C0A9
jiā
ㄐㄧㄚ
6967
𫠆
U+2B806
kuǐ
ㄎㄨㄟˇ
6976
𨐈
U+28408
guāng
ㄍㄨㄤ
6979
𬌗
U+2C317
hé
ㄏㄜˊ
6995
𫑡
U+2B461
méng
ㄇㄥˊ
6999
𪨶
U+2AA36
shē
ㄕㄜ
7004
𬬸
U+2CB38
shù
ㄕㄨˋ
7006
𬬻
U+2CB3B
lú
ㄌㄨˊ
7007
𬬹
U+2CB39
shén
ㄕㄣˊ
7008
𬬿
U+2CB3F
zhāo
ㄓㄠ
7009
𬭁
U+2CB41
mǔ
ㄇㄨˇ
7019
𫢸
U+2B8B8
dàn
ㄉㄢˋ
7039
𫗧
U+2B5E7
sù
ㄙㄨˋ
7053
𬊈
U+2C288
xún
ㄒㄩㄣˊ
7070
𬒈
U+2C488
què
ㄑㄩㄝˋ
7084
𨺙
U+28E99
nì
ㄋㄧˋ
7093
𬳿
U+2CCFF
tú
ㄊㄨˊ
7094
𫄨
U+2B128
chī
ㄔ
7097
𬘫
U+2C62B
huán
ㄏㄨㄢˊ
7114
𫮃
U+2BB83
shàn
ㄕㄢˋ
7161
𬱖
U+2CC56
dí
ㄉㄧˊ
7166
𬟽
U+2C7FD
dōng
ㄉㄨㄥ
7177
𫓯
U+2B4EF
jī
ㄐㄧ
7178
𫟹
U+2B7F9
hóng
ㄏㄨㄥˊ
7180
𫟼
U+2B7FC
dá
ㄉㄚˊ
7219
𠅤
U+20164
xí
ㄒㄧˊ
7234
𬇹
U+2C1F9
guó
ㄍㄨㄛˊ
7241
𬍡
U+2C361
dàng
ㄉㄤˋ
7249
𬤇
U+2C907
yīn
ㄧㄣ
7250
𫍯
U+2B36F
xián
ㄒㄧㄢˊ
7254
𬤊
U+2C90A
shì
ㄕˋ
7255
𫍲
U+2B372
xiǎo
ㄒㄧㄠˇ
7260
𬯎
U+2CBCE
tuí
ㄊㄨㄟˊ
7273
𬘬
U+2C62C
qiàn
ㄑㄧㄢˋ
7274
𬘭
U+2C62D
chēn
ㄔㄣ
7275
𬴂
U+2CD02
fēi
ㄈㄟ
7276
𫘦
U+2B626
táo
ㄊㄠˊ
7278
𫟅
U+2B7C5
liáng
ㄌㄧㄤˊ
7279
𬘯
U+2C62F
zhǔn
ㄓㄨㄣˇ
7281
𫘧
U+2B627
lù
ㄌㄨˋ
7299
𪣻
U+2A8FB
lóu
ㄌㄡˊ
7300
𡎚
U+2139A
piǎn
ㄆㄧㄢˇ
7326
𬃊
U+2C0CA
zhì
ㄓˋ
7334
𬷕
U+2CDD5
bǔ
ㄅㄨˇ
7343
𫐐
U+2B410
ní
ㄋㄧˊ
7347
𬹼
U+2CE7C
xiè
ㄒㄧㄝˋ
7354
𧿹
U+27FF9
mǔ
ㄇㄨˇ
7361
𫶇
U+2BD87
dié
ㄉㄧㄝˊ
7367
𫖮
U+2B5AE
yǐ
ㄧˇ
7375
𬭊
U+2CB4A
dù
ㄉㄨˋ
7377
𨱇
U+28C47
qiú
ㄑㄧㄡˊ
7378
𫓶
U+2B4F6
xuān
ㄒㄩㄢ
7382
𬭎
U+2CB4E
hóng
ㄏㄨㄥˊ
7399
𫖯
U+2B5AF
fǔ
ㄈㄨˇ
7405
𬱟
U+2CC5F
wěi
ㄨㄟˇ
7408
𫛭
U+2B6ED
kuáng
ㄎㄨㄤˊ
7414
𫷷
U+2BDF7
xīn
ㄒㄧㄣ
7421
𬮱
U+2CBB1
yīn
ㄧㄣ
7423
𬊤
U+2C2A4
chǎn
ㄔㄢˇ
7425
𣸣
U+23E23
fén
ㄈㄣˊ
7456
𬴃
U+2CD03
huō
ㄏㄨㄛ
7457
𫘨
U+2B628
tí
ㄊㄧˊ
7470
𤧛
U+249DB
dì
ㄉㄧˋ
7503
𬪩
U+2CAA9
nóng
ㄋㄨㄥˊ
7506
𬒔
U+2C494
gěng
ㄍㄥˇ
7512
𬨎
U+2CA0E
yóu
ㄧㄡˊ
7513
𫐓
U+2B413
róu
ㄖㄡˊ
7519
𫫇
U+2BAC7
è
ㄜˋ
7529
𫓹
U+2B4F9
jī
ㄐㄧ
7534
𬭚
U+2CB5A
chún
ㄔㄨㄣˊ
7537
𬭛
U+2CB5B
bō
ㄅㄛ
7541
𬕂
U+2C542
lǒng
ㄌㄨㄥˇ
7561
𬶋
U+2CD8B
jū
ㄐㄩ
7562
𬶍
U+2CD8D
tuó
ㄊㄨㄛˊ
7568
𦝼
U+2677C
lóu, lǘ
ㄌㄡˊ、ㄌㄩˊ
7580
𫔶
U+2B536
niè
ㄋㄧㄝˋ
7602
𫌀
U+2B300
jī
ㄐㄧ
7610
𫖳
U+2B5B3
yūn
ㄩㄣ
7617
𫘪
U+2B62A
yuán
ㄩㄢˊ
7618
𫘬
U+2B62C
xí
ㄒㄧˊ
7622
𫞩
U+2B7A9
mén
ㄇㄣˊ
7635
𡐓
U+21413
kāng
ㄎㄤ
7638
𪤗
U+2A917
liào
ㄌㄧㄠˋ
7650
𣗋
U+235CB
dǎng
ㄉㄤˇ
7654
𬸘
U+2CE18
yǎn
ㄧㄢˇ
7661
𬒗
U+2C497
lán
ㄌㄢˊ
7663
𥔲
U+25532
è
ㄜˋ
7667
𫚖
U+2B696
cǐ
ㄘˇ
7678
𨱏
U+28C4F
dā
ㄉㄚ
7682
𬭤
U+2CB64
hóu
ㄏㄡˊ
7701
𫚕
U+2B695
shī
ㄕ
7706
𬶐
U+2CD90
zhào
ㄓㄠˋ
7707
𬶏
U+2CD8F
wéi
ㄨㄟˊ
7708
𩽾
U+29F7E
ān
ㄢ
7712
𬸚
U+2CE1A
yuè
ㄩㄝˋ
7737
𬤝
U+2C91D
huì
ㄏㄨㄟˋ
7746
𬙂
U+2C642
yǎn
ㄧㄢˇ
7789
𬭩
U+2CB69
wēng
ㄨㄥ
7799
𩾃
U+29F83
miǎn
ㄇㄧㄢˇ
7824
𬸣
U+2CE23
xiān
ㄒㄧㄢ
7828
𫍽
U+2B37D
xuān
ㄒㄩㄢ
7831
𬴊
U+2CD0A
lín
ㄌㄧㄣˊ
7841
𬞟
U+2C79F
pín
ㄆㄧㄣˊ
7851
𥕢
U+25562
cáo
ㄘㄠˊ
7854
𫟦
U+2B7E6
suì
ㄙㄨㄟˋ
7855
𬺈
U+2CE88
yǐ
ㄧˇ
7856
𫠜
U+2B81C
ní
ㄋㄧˊ
7870
𪩘
U+2AA58
yǎn
ㄧㄢˇ
7872
𬭬
U+2CB6C
huì
ㄏㄨㄟˋ
7873
𨱑
U+28C51
huáng
ㄏㄨㄤˊ
7874
𬭯
U+2CB6F
piě
ㄆㄧㄝˇ
7890
𫗴
U+2B5F4
zhān
ㄓㄢ
7894
𬸦
U+2CE26
zhuó
ㄓㄨㄛˊ
7916
𫄷
U+2B137
yì
ㄧˋ
7918
𤩽
U+24A7D
huán
ㄏㄨㄢˊ
7937
𬭳
U+2CB73
xǐ
ㄒㄧˇ
7939
𬭶
U+2CB76
hēi
ㄏㄟ
7940
𫔍
U+2B50D
fán
ㄈㄢˊ
7943
𬭸
U+2CB78
lín
ㄌㄧㄣˊ
7944
𨱔
U+28C54
zūn
ㄗㄨㄣ
7945
𬭼
U+2CB7C
suì
ㄙㄨㄟˋ
7946
𫔎
U+2B50E
jué
ㄐㄩㄝˊ
7958
𬸪
U+2CE2A
fán
ㄈㄢˊ
7961
𬶟
U+2CD9F
là
ㄌㄚˋ
7963
𬶠
U+2CDA0
liàn
ㄌㄧㄢˋ
7974
𬶨
U+2CDA8
jì
ㄐㄧˋ
7979
𦈡
U+26221
xū
ㄒㄩ
7980
𫄸
U+2B138
xūn
ㄒㄩㄣ
7987
𬟁
U+2C7C1
yì
ㄧˋ
7996
𥖨
U+255A8
zào
ㄗㄠˋ
8020
𦒍
U+2648D
tóng
ㄊㄨㄥˊ
8030
𬙊
U+2C64A
mò
ㄇㄛˋ
8042
𬶭
U+2CDAD
jì
ㄐㄧˋ
8043
𩾌
U+29F8C
kāng
ㄎㄤ
8057
𨟠
U+287E0
quān
ㄑㄩㄢ
8062
𬶮
U+2CDAE
xǐ
ㄒㄧˇ
8063
𨭉
U+28B49
bān
ㄅㄢ
8073
𬙋
U+2C64B
xiāng
ㄒㄧㄤ
8075
𤫉
U+24AC9
xiè
ㄒㄧㄝˋ
8079
𬺓
U+2CE93
chǔ
ㄔㄨˇ
8100
𫚭
U+2B6AD
liè
ㄌㄧㄝˋ
此外有3个字,本为Unicode所没有。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推出后,于2015年,以“急用汉字”(UNC,Urgently Needed Characters)的名义,增加到Unicode(版本8.0起)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区段的末段。
《通用规范汉字表》内 3 个基本多文种平面的急用汉字
编码
汉字
Unicode
漢語拼音
注音符號
6774
鿍
U+9FCD
gàng
ㄍㄤˋ
7146
鿎
U+9FCE
dá, tǎ
ㄉㄚˊ、ㄊㄚˇ
7373
鿏
U+9FCF
mài
ㄇㄞˋ
相關書籍
编辑
《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手册
许嘉璐擔任首席 顧問、李行健 主编,人民出版社,ISBN 9787010102818
《通用规范汉字表》本身只收录了规范字的字形及其编号,而《〈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手册》则按一级、二级和三级字表的顺序,标出了汉字的字音、笔画数、所属部首等基本信息,并简明释义,此外,手册还对关系复杂容易用错的字予以提示,指出其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24]
《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 编、王宁 主编,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00939
全书分总论、分级与收字、简繁关系、正异关系、字形问题、编排形式、字表效力七个方面。介绍了字表研制的意义和必要性、研制的过程、研制的原则、字表的总体特点,字表与原《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差异,字表对简繁、正异关系的处理,字表遵循的字形标准,字表的注释原则与类型等。[25]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编、王宁 主编,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59619
副題「一部解读《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字典」
相关规范
编辑
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Stroke Orders of the Commonly Used Standard Chinese Characters):2021 年正式发表的规范文件,编码为 GF 0023-2020,提供了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内的汉字笔顺。[26]
另見
编辑
漢字標準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普通话读音
《通用规范汉字表》汉语拼音索引
註釋
编辑
^ 用於南宮适、洪适等人名
^ 相关旧称散见于各个学科的术语标准,而非《通用规范汉字表》。
^ 分别是:饦(飥)、䥺(釾)、㖞(喎)、谘(諮)、䙌(䙡)、䦅(鐥)、䦆(钁)、㧏(掆)、䦶(䦛)、钶(鈳)、硷(鹼)、䦂(䥇)、鳆(鰒)、䌷(紬)、㳠(澾)、䦷(䦟)、䞍(䝼)、䎬(䎱)、䲡(鰌)、挜(掗)、诶(誒)、谉(讅)、㱮(殨)、鹥(鷖)、䲣(䱷)、挢(撟)、唡(啢)、铓(鋩)、馎(餺)、鲶(鯰)、䜩(讌)。括号中的是现已废除的《简化字总表》中规定的繁体字。这些字的繁体形式,有一些是不够通用而未收入《通用规范汉字表》,但也有些是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被视作了另一字的”异体字“。例如,“硷(鹼)”和“碱”本是异体关系,但在之前,“硷(鹼)”被作为“碱”的“旧称”,二者都是规范写法,《通用规范汉字表》调整了正异关系,将“碱”作为正体,“鹼”为其异体,而“硷”则废除,退出使用。“䌷”“䜩”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未收录,但“紬”“讌”则分别收录为“绸(綢)”“宴”的异体。而实际上,这些字未必是全同异体字,又或尽管意思相通,但在古文语境中并不适合直接“改正”,因此存在相关争议。
^ 原表述为(原文无加粗):【本表对社会上出现的在《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之外的类推简化字进行了严格甄别,仅收录了符合本表收字原则且已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闫、𬬭、𫖯”等226个简化字。】其所述是否是该学者所理解的“226个类推简化字”值得商榷。但无论如何,该表附件1中并未给出“垴”的繁体字,从字表的角度说,该字似乎不算是“简化字”。
^ 例如,“玛瑙”的“瑙”就没有简化,这是因为具有相似部件的“恼(惱)”、“脑(腦)”等都是《简化字总表》第一表中的简化字,不可用作类推。
參考文献
编辑
^ 規範漢字和《規範漢字表》 (PDF). 2004 [2010-1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2-15).
^ 教育部2009年第12次新聞發佈會. 中國語言文字網. 2009-08-12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5).
^ 我國就《通用規範漢字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中國法院網. 2009-08-13.
^ 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中国政府网_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9-08-12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 2013-08-19 [201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2).
^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 编,王宁 主编. 1 总论. 《〈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00939 (中文(中国大陆)).
^ “通用字表”新增1300字 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 新華網. 2009-08-13 [200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14日).
^ 《規範漢字表》收錄51個異體字 怪名不愁上户口. 鳳凰網. 2009-08-13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 国家语委官员称44汉字微调不会影响生活. CCTV.com. 2009-08-20 [2009-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喆、堃等45个异体字转正. 京华时报. 2013-08-28 [2013-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 编,王宁 主编. 3.1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待繁体字的态度. 《〈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00939 (中文(中国大陆)).
^ 解放分析:新編規範字表“減”中有“加”. 解放日报. 2013-08-28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 《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外的字应准许类推简化.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3-12-14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 编,王宁 主编. 3.3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待类推简化的态度. 《〈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00939 (中文(中国大陆)).
^ 15.0 15.1 15.2 15.3 郭小武. 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兼容性问题的考察论证. 汉字文化. 2017, (12): 41–61. 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17.12.024.
^ 45个异体字晋升规范字. 北京晨报. 2013-08-28 [2013-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 17.0 17.1 王翠叶. 简论《通用规范汉字表》制定的特点及问题的解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9 (02): 106–112. doi:10.15983/j.cnki.sxss.2019.1112.
^ 王宁. 再论《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的背景和制定的意义——兼论汉字规范保持稳定的重要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 (06): 1–5.
^ 苏培成. “表外字不再类推”的要害是恢复繁体字.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1): 7–9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 褚晓娟. 《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类推简化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大学. 2017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 李志江. 表外字能不能写成繁体字?. 编辑学报. 2022, 34 (01): 104.
^ 《通用规范汉字表》答记者问. 教育部. 2013-08-27 [202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邵霭吉. 《通用规范汉字表》简化字统计与思考. 汉字文化. 2017, (16): 13–17. 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17.16.004.
^ 《〈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手册》出版. 新华网. 2013-08-25 [2013-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出版. 中国新闻网. 2013-08-28 [2014-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和《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两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正式实施-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1-03-04].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通用规范汉字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通用规范汉字表 2013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