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2018世界杯阿根廷 >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這些航海知識了解一下?

圖為古代船舶畫 來源新華網

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2005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准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並將其作為國家重要節日固定下來。

有學者研究指出,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航海知識開始了海上航行。古代航海家的海上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有哪些航海“黑科技”?在第15個中國航海日來臨之際,隨青年君一起乘風破浪吧!

古人的航海日常

出海尤其是遠航,意味著要在船上過“漂流”一樣的生活,吃喝玩樂、疾病死亡,這些都要面對,也都有講究。

淡水絕對是出海最重要的物資。海水無法直接飲用,為了保障出海日常淡水供應,古人也是用盡了辦法。最簡單易行的,莫過於儲水。

有直接用木桶裝淡水的。《職方外紀》寫到:“海中最難得水,須裝淡水千余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

有用水櫃的。清道光版《廈門志》記載,“凡舟船將過洋,必設水櫃,廣蓄甘泉,以備食飲。”水櫃有木制,也有鐵鑄,大多數安裝在船艙的底部。此外,船上的淡水資源通常會實行配給制,水櫃鑰匙有專人進行管理。

還有在船上建設水艙的。比如宋代泉州出土的貨船,第 7 艙叫中垛,就是用來裝水的。

圖片來源於《泉州宋船結構的歷史分析》

如果是大規模的航海,會有專門負責儲運淡水的水船。

總之,淡水對出海航行而言,絕對是多多益善。然而淡水不能存放太久,這也就意味著儲水不能一勞永逸,那就需要沿途進行補充。如果不幸中途斷水,那就隻能期待下雨來補充淡水了。

如果庫存消耗光了,又無法進行補給——古人還有“海水淡化”的“大招”!

清代李增階寫的《外海紀要》記載了變海水為淡水的方法:“汲海水置鍋內,上架酒甑,如造酒法,熾火煮之,則水氣升騰,甑內側孔流出,即成淡水,可食矣。”但這樣只是權宜之計,畢竟,船舶攜帶的柴木也是相對有限的。

相對淡水而言,吃在海上也就沒有那麼講究,但凡能吃的,都來者不拒。例如大米、面、家畜、鳥、魚、海龜、蔬菜、水果、酒等,有的是起航時帶上船的,有的是在船上種的、養的,也有在海上現抓的。當然,船隊也會在沿途進行淡水補給的時候補充食物。

吃飽喝足,總得有點娛樂項目,不然整日在甲板上晒太陽,時間久了也會無聊。古代船員都有哪些娛樂和消遣方式呢?

有些航船自帶練武、游戲的場所。《職方外紀校釋》記載:“地平板之外,則虛其中百步,以為揚帆習武游戲作劇之地。”

在海上,偶爾喝點小酒也算是娛樂了,而且酒還可以壯膽。《嶺外代答》記載,“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於度外。”。

娛樂可以有,但不能賭博、酗酒。《浙江嘉興平湖縣給商船示約、崎館海商條約》記載:“商人舵手無論在洋還是在船,均不得私帶賭具賭博,不許嫖妓爭奸與酗酒打降等事”,違者將受到懲處。

人食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更何況船舶長期在大海中航行,無法及時補充新鮮的蔬菜和食品,很多船員會患上壞血病。一旦生病,治療可不像在岸上那樣便利。

通常,出海的船隊上會帶有醫官,負責給整船人的看病。《略論清代中國人使琉球的航海生活》就記載,有船員“持舵時身為咸水所拍,北風裂之。”醫生用“蜜半斤、淡酒三十斤、防風、當歸等藥末半斤,煎湯浴之﹔一夕而愈矣。”

礙於當時的醫療水平和海上的醫療條件,船員患病不治身亡也常有之。為此,有的船上還帶有制造棺材的工匠。不過,古人非常忌諱人死停於舟中,因而往往將即將病死之人投入海裡。

《萍洲可談》記載:“舟人病者忌死於舟中,往往氣未絕便卷以重席,投水中,欲其遽沉,用數瓦罐貯水縛席間,才投入,群魚並席吞去,竟不少沉”。

天有不測風雲。為了航行平安,古代行船之人往往會信奉船神。遭遇風浪時,不同信仰的人會採用不同的方式祈求神靈保佑。

有的會投生豬羊,如汪楫《使琉球錄》載:“薄暮過郊,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敵狀,久久適息。”

也有的會放小舟、彩船,如宋朝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雲:“每舟各刻木為小舟,載佛經糗糧,書所載人名氏,納於其中,而投諸海,蓋禳厭之術一端耳。”

佛教徒在海上遇險時,作法、頌佛經。《宋高僧傳》記載,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到印度去求取佛法,乘海船歸國,“舶有二百許人,值大暴風,舶壞水入。眾皆惶怖,即取雜物棄之。顯恐商人棄其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

【1】【2】【3】

(責編:劉婧婷、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