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世界杯2021 >

燕子每年去南方越冬?“南方”究竟在哪里?答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世界上共有9000多种鸟类,我国就有1186种,占全球总数的14%,数量居世界第一,按照迁徙规律,这些鸟类又可大致分为留鸟和候鸟两类。

候鸟中还可细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所谓夏候鸟和冬候鸟,是相对于迁徙目的地而言的,在该地繁殖的鸟类为夏候鸟,在该地避寒的为冬候鸟。

以大雁为例,它们每年春天会从中国南方飞到西伯利亚繁殖,到了秋天便历时1-2个月从西伯利亚南返中国过冬。

所以对于西伯利亚来说,大雁就是夏候鸟,而对于中国来说,大雁则是冬候鸟,再比如燕子,北方的燕子每年3月飞到南方繁殖,繁殖期结束后北返,南方的燕子则终年不迁徙,因此,南燕为留鸟,北燕为夏候鸟。

旅鸟不同于夏候鸟和冬候鸟,它们迁徙途中不在任何地方繁殖或过冬,只是单纯地从一个地区飞向另一个地区。

如游隼每年从西伯利亚飞向澳大利亚越冬,期间它只是简单地从中国上空飞过,所以对中国来说游隼属于旅鸟。

除了留鸟、候鸟与旅鸟,还有一类叫做漂鸟,漂鸟迁徙路线非常不固定,它们会随心所欲地到处飞来飞去,只要哪里食物丰富,它们就会飞到哪里,可以说漂鸟是鸟类中最自由的一群。

燕子迁徙的必要与准备

燕子属于食肉鸟类,主要以昆虫为食,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空中狩猎的生活方式,尾羽、腿部、喙部的结构都非常适合在空中捕捉昆虫。

但是这些高度专化的结构也局限了它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当秋冬时节昆虫减少或隐藏起来时,燕子就失去了食物来源。为了生存,它们被迫进行长途迁徙,飞向温暖的区域。

燕子为何不永远留在热带地区呢?原因在于热带区域空间有限,种群压力大,而高纬度地区夏季昼夜更长,食物更充足,天敌较少,为燕子提供了比较安全的繁殖环境,所以燕子适应了南北迁徙的生活方式。

迁徙对燕子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它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路途中存活下来。

燕子会在出发前大量进食,积累身体脂肪,为迁徙提供能量,脂肪储备要恰到好处,太多会影响飞行,太少则难以支持整个迁徙过程。

单独的燕子体型小,容易受到猛禽等天敌的攻击,所以迁徙前燕子会聚在一起,利用集群抵御外敌,集群飞行还可以互相鼓励,减轻心理压力。

根据遗传与后天经验,燕子可以判断出最佳的迁徙时间和路线,它们一般选择助力,可以减少飞行阻力,选择夜间飞行,避开白天的猛禽袭击,集群飞行还可以协同导航,互相纠正方向。

当燕子抵达温暖的目的地后,仍会面临新的挑战,它们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建立巢穴,争取有限的繁殖机会。

这需要它们付出新的努力,克服种种艰难,幸运的是,长期形成的迁徙本能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燕子迁徙,是自然演化的奇迹,也是生命意志的象征,每年定时的南北飞行,见证着生命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是千百万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我们应当欣赏燕子迁徙背后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并学会在变幻不居的世界中前行。

燕子,它真的会飞往“南方”过冬吗?

每到秋意渐浓的时候,人们便开始纷纷议论燕子南迁的事,燕子为何要南飞?它们的“南方”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古人对燕子南迁行为难以理解,有人猜测燕子藏身于湖泊深处,也有人认为它们飞向了遥远的月球,直到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才逐步揭开了燕子南迁的谜团。

原来,燕子南迁的目标地并非我国南北划分的“南方”,中国的南北界限在秦岭-淮河一线,而燕子的“南方”实际上是指赤道附近乃至南半球。

通过卫星跟踪和其他科技手段发现,我国大部分家燕会飞越东南亚,最终抵达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地区过冬,即便是留在国内的少部分家燕,也只会飞到云南、海南等最南端地区。

因此中国南方省份在冬季鲜见燕子,这也解释了为何生活在我国南方的人感叹“家燕不见了”的原因。

雨燕的“南方”同样遥不可及,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北京雨燕,每年出没两次,4月到达繁殖地,8月前往非洲遥远的过冬地。

鸟类专家调查发现,不仅我国的雨燕,就连欧洲的家燕也一样,每年冬天都要飞越大半个地球到达非洲过冬。

那么,燕子是如何找到其遥远的“南方”的路的呢?没有定论,目前主流意见是,它们可以通过感应地球磁场变化来确定方向和位置。

事实上,燕子之所以要长途迁徙过冬,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南半球的春夏与北半球的冬季恰好错开,因此那里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当南半球进入夏季时,燕子随着食物来源稀少,再次起飞回到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进入下一个生育周期,所以,燕子的南北往返,实则遵循着大自然赋予的规律。

燕子长途迁飞能力惊人,有些雨燕甚至能保持24小时不间断飞行,所以欧洲人也将其称为“无脚鸟”。

为研究家燕迁徙路径,我国的科研机构曾为燕子装上卫星定位系统,结果显示:有燕子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飞行1万多公里,穿越中东,再转南经过非洲大陆,最终抵达南非,可想而知燕子小小身躯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或许,有朝一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理解能力的加深,我们会对燕子的迁徙之谜有更清晰的认知。

而现在,我们也只能带着叹息和敬佩,目送这些小小的飞鸟,踏上它们漫漫的迁徙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